“寿则多辱”,典出《庄子》 张远山 读到一位香港知名作家的短文《寿则多辱》,首句解题曰:“‘寿则多辱’,语出周作人。”不确。 此语虽曾见于周作人名文《老年》,但他明确说是译自日本吉田兼好的《徒然草》:“……令人想起本来也是武士后来出家的兼好法师来。兼好所著《徒然草》共二百四十三段,我曾经译出十四篇,论及女色有云:‘……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,有什么意思?语云,寿则多辱。即使长命,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。’” “寿则多辱”也非吉田兼好自己的话,他明确说是“语云”,随后发挥的“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”,才是自铸伟词,也是钱玄同名言“过了四十便该枪毙”的源头。 那么“寿则多辱”究竟典出何书?出自《庄子·天地》: 尧观乎华。华封人曰:“嘻,圣人!请祝圣人,使圣人寿。” 尧曰:“辞。” “使圣人富。” 尧曰:“辞。” “使圣人多男子。” 尧曰:“辞。” 封人曰:“寿,富,多男子,人之所欲也。汝独不欲,何邪?” 尧曰:“多男子则多惧,富则多事,寿则多辱。是三者,非所以养德也,故辞。” 长寿、富贵、多子,都是儒家理想,为道家宗师庄子不屑。虽然《天地》并非庄子亲撰,而是弟子后学所撰,但是弟子后学仿拟庄子“寓言十九”,让比孔子资格更老的“圣人”唐尧嘲笑儒家理想,确实切中要害,堪称真知灼见。 日本的吉田兼好,中国的周作人,应该确知此语出处。因为《庄子》并非僻书,汉文化圈的普通士人无不熟读,所以他们认为,这种文史常识,不必特地点出。然而“五四”以后,尤其是鲁迅出于时代原因而故作偏激语,认为“中国书应该少读或竟不读”以后,中国的读书人,乃至作家学者,也大抵不读中国书。以致“五四”之后,不通中国文化之病,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学者的通病。 许多当代国人,没读过《庄子》,只读过《徒然草》,所以都把“寿则多辱”归于吉田兼好名下。这位香港作家,大概既没读过《庄子》,也没读过《徒然草》,只读过周作人的《老年》,所以把“寿则多辱”归于周作人名下。两者都过于浮光掠影,过于浮躁偷懒。我甚至疑心,这位香港作家也没读过周作人的《老年》,仅在别人的文章里,看到这句据说引自周作人的名言,于是再次误引。 鲁迅的愤激之言,并无大错。读中国古书,正如读《金瓶梅》,若无相当的判断力,确实极易中 毒。所以中国古书尽可不读,谁也没有权力以教师爷的身份,为别人开必读书目。当年施蜇存把《庄子》开在必读书目...